来源:全天候科技
5月21日,百度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总营收325亿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309亿元。百度核心营收255亿元,净利润76.33亿元,同比增长48%;智能云增速达42%,经营利润持续为正。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桥水基金10倍增持、富达投资近10倍加仓,以及“木头姐”旗下ARKQ和ARKW在短短一个半月内6次增持百度股票,持仓数量翻倍。
资本市场的疯狂,是对百度“云+无人驾驶”AI应用双引擎的高度认可。
当全球科技巨头在AI领域陷入“模型军备竞赛”时,百度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径:以端到端全栈能力为根基,将大模型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形成“云+无人驾驶”双轮驱动的商业化闭环。这一战略,不仅让百度在云服务与自动驾驶领域实现突破,更让其成为全球AI应用落地的标杆。
1
AI+云业绩“炸场”,百度做对了什么?
大模型“卷”出新高度,让云业务了成最大赢家。
谷歌、微软、阿里等巨头财报中,AI驱动云增长的逻辑已成共识,但百度智能云的表现却更为“炸裂”: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2%,经营利润率超10%,AI相关收入增速超三位数。
横向对比,百度智能云的增速远超同期谷歌云(28%)、微软Azure(20%)和阿里云(18%),且中标金额与数量双双位居行业第一。
数据背后,是百度在AI基础设施层的“三重壁垒”:端到端全栈能力、低成本模型迭代与行业深度适配。
百度的“云+AI”战略并非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通过算力基座(如万卡级算力集群)、框架(深度学习框架飞桨)、模型(文心系列)与应用的深度协同,构建起端到端的全栈优化能力。
2025年4月,百度宣布点亮国内首个全自研三万卡集群,支持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并允许1000个客户同时进行百亿参数模型精调。这一技术突破,使得百度云在训练效率与成本控制上占据绝对优势。
李彦宏表示,百度最近推出的每一个新模型都有大幅降价,使文心模型成为市场上最具性价比的产品之一。
大模型的核心竞争力,本质是“性能与成本的平衡”。百度深谙此道——40天内连发文心4.5、文心X1、文心4.5 Turbo、文心X1 Turbo四款大模型,将价格战推向新高度。
以文心4.5 Turbo为例,其调用成本较前代直降80%,每百万token输入价格仅0.8元,输出价格3.2元,仅为同类模型DeepSeek V3的40%。这种极致的成本压缩能力,使得百度云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吸引企业客户,击穿了企业客户对AI投入的成本焦虑。
李彦宏指出,他期待6月底开源文心4.5系列模型后,市场的反应,也期待更多人探索该模型的能力。
与竞争对手不同,百度并未止步于通用大模型的开发,而是通过“千帆平台”将模型能力下沉到行业场景。例如,千帆平台上接入了100+主流模型,并针对金融、医疗、制造等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Q1季度,百度云在政府、交通、能源等行业的中标金额和数量均居行业第一,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服务商。
在AI驱动云业务的背景下,百度云的客户群正快速扩张。Q1季度,百度与招商局、天工Ultra开发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覆盖场景从智能制造到机器人研发。此外,苹果选择百度AI作为其部分功能的云端引擎,进一步印证了百度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
技术可靠性、成本可控性与生态开放性,是客户选择百度云的三大核心原因。
万卡集群管理能力的跃升、MCP协议的生态赋能,百度云能够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任务,满足头部客户的复杂需求,并极大降低了AI应用的开发成本,推动了生态繁荣。
百度Q1财报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AI驱动的云业务增长,已从“概念验证”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而百度凭借端到端全栈能力、低成本模型迭代与行业深度适配,成功抓住了这一轮产业变革的红利。当其他企业还在为模型成本与算力瓶颈发愁时,百度已通过技术架构创新与生态开放,构建起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2
无人驾驶出海领跑,重塑全球智能出行版图
AI+云的爆发的同时,百度的另一个战场,在中东、欧洲与亚太的无人车测试场上悄然拉开帷幕。
无人驾驶行业正迎来“第二轮黄金十年”。
如果说2020年到2024年是技术验证和场景突破的关键期,那么2025年则是“跑马圈地”的决胜阶段。特斯拉、Waymo、百度三大巨头的全球竞赛已进入白热化,而百度的“出海加速度”,不仅让华尔街嗅到了增长红利,更让全球资本看到了中国科技企业颠覆传统出行格局的可能性。
目前,萝卜快跑全球部署超1000辆无人车,一季度服务超140万次出行,同比增长75%。
百度在迪拜、阿布扎比、香港等地的测试和商业化落地加速推进,甚至计划在瑞士、土耳其设立实体公司。
今年3月,萝卜快跑与迪拜道路交通局(RT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迪拜市区部署上千辆全无人驾驶汽车。这不仅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海外大规模部署无人驾驶车队,更是百度将本地化运营能力与技术优势结合的典范。
迪拜的极端气候(昼夜温差大、强沙尘暴)和复杂路况(混合交通、多文化驾驶习惯),对无人驾驶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近乎严苛的考验。而萝卜快跑通过Apollo ADFM大模型的端到端决策能力,实现了城市全域、全时空场景覆盖,甚至被当地媒体称为“比人类司机更懂迪拜”。
与此同时,萝卜快跑与阿联酋自动驾驶出行公司Autogo的合作,计划在阿布扎比打造“规模最大的无人车队”,进一步将触角延伸至阿布扎比。
4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运输署宣布扩大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域,标志着百度在亚洲市场的另一块重要拼图完成。尽管百度尚未在欧洲公布具体落地计划,但有消息透露,其无人驾驶业务已进入瑞士和土耳其的筹备阶段。
在无人驾驶领域,技术壁垒与成本控制往往是一对矛盾体。然而,百度却用Apollo ADFM大模型和第六代无人车,实现了两者的平衡。
Apollo ADFM大模型是百度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突破。它通过10重安全冗余方案和6重MRC安全策略,将出险率降至人类司机的十四分之一,安全水平接近国产大飞机C919。
更关键的是,该模型具备极强的泛化能力——无论是迪拜的沙漠道路,还是阿布扎比的高速公路,亦或是香港的复杂街巷,Apollo ADFM都能快速适应并优化决策逻辑。这种“技术自适应”能力,让百度的无人驾驶系统无需为每个市场重新开发底层算法,大幅降低了全球化落地的成本和时间。
商业化的维度上,成本永远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的单车成本仅为20.46万元,远低于Waymo的143万元和特斯拉Cybercab的3万美元(约合21.4万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背后,是百度在硬件设计、核心算法和软件架构上的深度整合。例如,第六代无人车采用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既避免了对昂贵进口组件的依赖,又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了维护成本。这种“技术降维打击”,让百度的无人驾驶业务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具备压倒性优势。
百度的无人驾驶出海,本质上是一场“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叙事”的升级。
百度选择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在海外直接输出“中国标准”。这种“硬核出海”模式,不仅让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成为全球市场的“新规则制定者”,更让华尔街看到了中国科技企业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可能。
3
投行大幅增持背后,百度AI双引擎的长期价值
在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中,机构投资者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行业趋势的深刻判断。这并非市场情绪的短暂波动,而是对百度AI技术商业化能力的深度认可。
当这些顶级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时,百度 “云 + 无人驾驶” 双引擎的商业价值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估。
投行们的集体动作,本质上是对百度在 AI 时代基础设施地位的认可。从持仓数据看,桥水与富达的增持幅度均超过 10 倍,这在科技股投资中实属罕见。这种 “超配” 背后,是机构对百度技术护城河的重新审视。
百度在财报中披露,2025年Q1的CAPEX同比显著增长。40天内连发4款大模型,并通过“快速迭代+极致性价比”的策略,让百度在AI行业竞争中占据先机。
投行的增持逻辑清晰:AI领域的竞争是一场“军备竞赛”,而百度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和成本控制,正在构建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百度的AI能力正在从单一业务向多元化场景渗透,这种“应用生态的爆发”为长期增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百度搜索Q1已有35%的AI生成内容,数字人视频增长超30倍。通过多模态内容(图片、视频、直播)的整合,百度正在构建一个“AI原生”的搜索生态。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通过广告和增值服务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搜索有望大幅提升对长尾查询和此前未开发领域的商业化能力。
搜索之外,百度文库、网盘等传统业务通过AI焕发生机。例如,百度文库AI月活用户达9700万,网盘AI月活用户超8000万。
并且,百度的AI能力正在向“超级应用”演进。通过“沧舟OS”操作系统,百度文库、网盘、地图等产品打通了内容生态,形成了跨场景的用户粘性。例如,百度地图与比亚迪、零跑汽车的合作,将智驾导航与车联网深度结合,而萝卜快跑与神州租车的联姻,则可能催生“自动驾驶+租赁”的新商业模式。
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临界点,百度以“云+无人驾驶”双引擎构建的护城河,正在颠覆传统估值逻辑:云业务是当下利润的“现金牛”,无人驾驶是未来增长的“期权”,而两者的协同效应,则让百度成为全球AI竞赛中罕见的“全能型选手”。
这种务实的选择,正在改写全球AI竞赛的规则。对于投资者而言,百度的股价波动或许会受到短期市场情绪的影响,但其双引擎战略所代表的长期价值,已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0 条